笔记再整理:依据书上的结构,先读完再说
《刻意练习》:
-
“正确的练习”需要好导师、有目标、有反馈……
-
刻意练习的任务难度要适中,能收到反馈,有足够的次数重复练习,学习者能够纠正自己的错误。
-
我们一直过于高估了天生才能的作用,低估了诸如机会、动机和努力的价值
-
如果你不满足于自己的能力只是“足够好”,一直在追求“非常好”,
那么本书就是为你而写的。
-
我发现身边的高人,他们有两项高于常人的本领:一是洞察问题的
本领,二是解决问题的本领。
-
在任何一个人类付出努力的行业或领域,都在持续不断地出现变得更加卓越的办
法,以抬高人们认为可以做到的“门槛”,而且,并没有迹象表明这样 的“门槛”将不能再抬高。每当人类发展至新的一代,潜力的界限也随之扩张和提高(越来越卷?)。
-
耐心地、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。
-
没有简单的模型通向伟大。
-
他们知道,培养卓越的技能,是因为他们首先就具有了那些方面的丰富经验。
-
但有些时候,这些书籍给人们留下的印象是:光靠真诚的愿望与刻苦的努力,就足以提高了,“只要你努力朝前奋进, 终将达到目标”。但这也是错误的。在足够长的时间
内进行正确练习
,可以实现改进。再无其他。
-
耐心地、谦虚地保持大时间周期的刻意练习。(只有谦虚的人才能即使发现自己的问题,耐心的人才能慢慢克服或解决自己的问题,学会做时间的朋友,珍惜时间慢慢来。)
-
尽管这些能力非常卓越,但关于这些人如何开发这些超常能力,却并没有秘密可言。他们练习,大量地练习。
-
在任何行业或领域之中,最有效的和最强大的那类练习,都通过充分利用人类的身体与大脑的适应能力,来逐步地塑造和提升他们的技能,以做到一些过去不可能的事情。
-
你不断地一个人练习,并且经常吸取一些成功的经验,随着时间的推移,你犯那些真正让你尴尬的错误的可能性越来越小了。
-
首先,一般性地了解我们想做些什么,从导师、教练、书籍或网站上获得一些指导,然后开始练习,直到我们达到可接受的水平,接下来,让这种技能变成自动的、自然而然的。
我们在生活中所做的事情,很多只需要我们达到中等水平便可以了。如果你想把汽车安全地从甲地开到乙地,或者在弹钢琴时能熟练弹好《献给爱丽丝》这首曲子,那么,你只需要采用这种办法就行了。
-
一旦你已经达到了这种令你满意的技能水平,而且能做到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你的水平,无论是开车、打网球还是烘焙饼干,你就已经不再进步了。
-
研究表明,一般而言,一旦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“可接受”的水平,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,那么,再多“练习”几年,也不会有什么进步。甚至说,在本行业干了20年的医生、老师或司机,可能还稍稍比那些只干了5年的人差一些,原因在于,如果没有刻意地去提高,这些自动化的能力会缓慢地退化。
-
因为他是那种天生就喜欢挑战的人,所以,他在逼迫自己变得更优秀。
-
所谓“天真的练习”,基本上只是反复地做某件事情,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,就能提高表现和水平;有目的的练习: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术语,意味着要比这种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,考虑更周全,而且更为专注,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:
- 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:定义明确、可行的具体目标,可以有效地用于引导你的练习;
- 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: 要想取得进步,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;
- 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:你必须知道某件事情自己做得对不对,如果不对,你到底怎么错了: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,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, 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(录音听自己吹的曲子,再对比高手的曲子)。
- 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,(然后把痛苦转化为日常):对于任何类型的练习,这是一条基本的真理——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,便永远无法进步。
-
遇到瓶颈怎么办:有时候,你偶然碰到了那些让你感到很难做好的事情,似乎你永远也做不了。想办法去逾越这些障碍,是通向有目的的练习的隐藏钥匙。通常情况下,这种解决方案并不是“试着做更难的事情”,而是“试着做不同的事情”。
-
不管什么障碍,越过它的最好办法是从不同方向去想办法,这也是这种方法需要导师或教练的一个原因。
-
并非达到极限,而是动机不足(有时候钱不能作为动机,尤其是你已经解决温饱问题却对买房这个目标遥遥无期的时候;前进的动机很多需要爱好、反馈、兴趣)
-
走出你的舒适区,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,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,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。哦,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(走出舒适区+目标+计划+检测反馈+维持动机)。
隐形知识:
- 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、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的知识。一般也被称为
策略知识
。
- 认知复杂度(cognitive complexity)是指你建构“客观(个体做不到绝对客观,只能做到相对客观)”世界的能力。
- 认知复杂度高的人具有高度复杂化的思维能力,更善于同时使用互
补与互不相容的概念来理解客观世界。
- 真实世界中,黑白对错并非截然分明。
- 学习的几个角度:
- 找到学习共同体:
因为大量知识存在于学习共同体的实践中,不是在书本中,所以有效的学习不是关门苦练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小团体。如程序员在类似于GitHub这样的网站练习编程
- 隐性知识显性化:隐性知识是使人们有能力利用概念、事实以及程序来解决现实问题 的知识。一般也被称为策略知识。
- 模仿榜样:榜样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导师,也可以是网上的导师。
- 培养多样性:在多种情境中实践,以此强调学习广阔的应用范围。例如,裁缝出师并 不是已经练习了1万小时,而是能够缝制出足够好的衣服。
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
- 对于所有的心理表征,有一点是相同的:尽管短时记忆存在局限,但它们使得人们可以迅速地处理大量信息。
- 建立检索结构:史蒂夫主要基于运行的时间,将数字分成三个和四个一组(看来具体的学习还是要有方法,不能蛮干;但是类似、有规律的东西才能建立索引结构,数学公式和语文诗词不能建立统一的索引)。
- 大脑就像肌肉,越练越大。
- 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。它保持稳定的内部温度,保持稳定的血压和心
率,并使得血糖稳定、PH值(即酸碱度水平)平衡。
- 当身体的系统(比如某些肌肉、心血管系统或者其他系统)感受到压力,以至于原来的
体内平衡无法继续保持下去时,身体便会开始响应那些变化,目的是重新建立体内平衡。
- 挑战越大,变化越大,但不要太过:大脑和身体一样,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 的“甜蜜点”上的挑战,改变最为迅速。
心理表征: 刻意练习如何提升能力——通过心理表征
- 既见树木,又见森林: 有层次得去记忆,这种层级类似于公司或者其他大型机构中的组织结构,个人隶属于团队,团队隶属于部门,部门隶属于公司等。
- 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、某个观点、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,或具体或抽象。( 心理表征 = 整体/局部观念 + 联想(包含无意识的思考)?? )
- 一方面,心理表征使大师着眼于全局来观察,看到“一片森林”,这是新手无法做到的;另一方面,心理表征还使大师可以在必要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具体的招法上,观察“一棵树”。
- 联系记忆: 假设你从来没有听说过狗,也从来没有看到过和它相似的动物。当别人第一次向你介绍狗的概念时,那全都只是孤立的数据。而“狗”这个词,对你来说真的没什么意义;它只是这种与你无关的知识的标签。
- 大多数的刻意练习包括创建更加有效的心理表征,不论你在练习什么,都可以使用这些心理表征。(刻意练习创造更多专业的联想??好像的确是这样)
- 关于杰出表现的一个关键事实:如果只是培育普通的技能,便没有心理表征这回事。
- 由于各个行业或领域之间心理表征的细节具有极大差异,我们难以给出一个十分清晰的顶层定义,但基本上,这些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(比如事实、图片、规则、关系,等等),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,可以用于有效且快速地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。
- 心理表征对阅读至关重要。你学会了如何辨别一个句子的开头和结尾,以便将单词串分解成各种有意义的块,你还知道,有的单词出现在句子中,尽管看起来像是一句话已经说完了,但其实并不是这样,比如先生、女士、博士等称呼。
你将各种各样的模式内化于心,可以推断你以前从没见过的单词的意 思,而且,当有的单词可能被拼错了、错误使用了,或者遗漏了的时候,你能利用上下文关 系来解释。
当你在阅读时,你做这些全都是下意识的,心理表征潜藏在平静的表面下运转,不被人注意,但却至关重要(道可道,非常道;概括越笼统、范围越广,越没有针对性)。
- 心理表征有多么强大,以使你们克服短期记忆的局限,并且记住正在阅读的内容。
笔记止步于 183页,第三章-心理表征-耳朵痛和瞳孔小。